•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ISSN 1007-6336
  • CN 21-1168/X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

张振冬, 邵魁双, 杨正先, 吴钟解, 王权明

张振冬, 邵魁双, 杨正先, 吴钟解, 王权明.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 37(4): 487-492. DOI: 10.12111/j.cnki.mes20180403
引用本文: 张振冬, 邵魁双, 杨正先, 吴钟解, 王权明.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 37(4): 487-492. DOI: 10.12111/j.cnki.mes20180403
ZHANG Zhen-dong, SHAO Kui-shuang, YANG Zheng-xian, WU Zhong-jie, WANG Quan-ming. Evaluation of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37(4): 487-492. DOI: 10.12111/j.cnki.mes20180403
Citation: ZHANG Zhen-dong, SHAO Kui-shuang, YANG Zheng-xian, WU Zhong-jie, WANG Quan-ming. Evaluation of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37(4): 487-492. DOI: 10.12111/j.cnki.mes20180403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A130204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7YFA0604904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505001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 CAMAZD20171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振冬(1977-), 男, 河北唐山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 E-mail:zdzhang@nmemc.org.cn

    通讯作者:

    王权明(1977-), 男, 辽宁大连人, 高级工程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空间规划, E-mail:qmwang@nmeme.org.cn

  • 中图分类号: X171

Evaluation of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

  • 摘要: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并以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为研究案例,对我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评估,进一步探讨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扭转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提高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Coral reef ecosystem is one of the ecosystems with abundant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powerful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our planet.It provides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 for human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Based on the study of monitoring and pre-warning research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the present paper developed a monitoring and pre-warning indicators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atus of coral reefs, and delineated the evaluation grade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atus of coral reefs.This study took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logical monitoring zone as a case study to research and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tatus and changing trends of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system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egradation of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system.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reverse the degradation trend of the Xisha coral reef ecosystem and improve i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2014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联合启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工作。按照相关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家海洋局以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保障海洋资源环境安全为导向,系统组织开展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研发与试点验证工作,经过近年来在不同试点区域的深化推进,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同时提出了海洋资源环境超载区域的限制性措施和建议,为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3]

    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海洋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海洋生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2]。其中海洋生态承载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海洋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生物群落结构和关键生态过程稳定、并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功能,在食品和原材料提供、抵御自然灾害、净化陆源污染、保障生态安全、提供优美环境、调节气候和固碳增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空间。全球有近半数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100 km以内的沿海区域,并且呈上升趋势[4-5]。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海洋开发强度的增高,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岸海域生境恶化,滨海湿地丧失和破碎化,赤潮绿潮等有害藻华灾害频发,渔业资源衰退,导致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6]。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间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发展的瓶颈。而且,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从单项环境问题转向综合性环境问题,由局部性环境问题演变成区域性环境问题[7]。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变得愈加复杂,将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海洋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难题。因此,对我国近岸海域资源、生态环境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势在必行。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全球物种多样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渔业经济、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沿海地方经济的重要资源宝库,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8]。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温度升高和海水酸化等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9-11]。2008年Wilkinson等对全球珊瑚礁状况的评估指出:全球珊瑚礁减少了19%,处于紧急状态和受到威胁的珊瑚礁分别为15%和20%,相对健康状态的珊瑚礁为46%[12]

    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我国现存珊瑚礁群落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群落,是我国沿海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近海海域保存相当完好和珍贵的珊瑚礁区域。近几年,由于赴西沙进行渔业捕捞的船只迅速增长,大大加剧了西沙海域的捕捞强度,造成西沙珊瑚礁海域的鹦嘴鱼、石斑鱼、龙虾以及红口螺等经济生物的迅速减少[13]。2005年国家海洋局在西沙建立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对包括水环境、栖息地、生物群落等指标开展了连续监测与评价工作。本研究在西沙生态监控区多年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评价体系,探究我国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和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为保护和修复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和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的监测站位主要位于西沙群岛的西沙洲、赵述岛、北岛、石岛和永兴岛5个珊瑚礁分布区,见图 1

    图  1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
    Fig.  1  Sketch map of the Xisha ecological monitoring zones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的生物群落和栖息地状况的监测数据,主要包括造礁珊瑚种类、造礁珊瑚覆盖度、造礁珊瑚补充量、珊瑚礁鱼类密度、珊瑚礁病害和敌害生物等。

    在我国近岸海洋生态健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13-15],结合国内外海洋生态承载力相关研究进展[16-18],本文提出了我国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珊瑚礁覆盖度和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两方面构建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与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1所示。其中,造礁珊瑚覆盖度和软珊瑚覆盖度用于表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体生态概况;造礁珊瑚种类、造礁珊瑚优势种、珊瑚礁鱼类密度、造礁珊瑚补充量和珊瑚礁敌害生物用于表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状况。

    表  1  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coral ree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按照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总体技术要求,本研究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划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可载、临界超载和超载。生态承载状况的等级划分以相关指标的历史最佳值或较佳值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参考值,将现状值与标准参考值进行比较后的偏离度程度作为生态承载等级的划分标准。根据近10 a来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监测数据情况和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2005年和2006年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相关指标监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的标准参考值,依据现状值与标准参考值的下降幅度对各指标的生态承载状态进行评估。下降幅度小于20%为可载;下降幅度介于20%~40%之间为临界超载;下降幅度大于40%为超载。最终的生态承载等级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加权评价求算。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我国现存珊瑚礁群落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群落,也是我国近海海域保存相当完好和珍贵的珊瑚礁区域。2005年以来对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开展的连续监测。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造礁珊瑚种类、活珊瑚覆盖度、造礁珊瑚补充量、珊瑚礁鱼类等指标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得出以上4个指标均与参考标准值相比下降幅度较大,平均下降幅度达到70%,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总体处于超载状态,生态承载状况非常差(见表 2)。

    表  2  2015年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
    Tab.  2  Assessment result of coral ree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Xisha Islands in 201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通过比较分析近年来监测数据,结果发现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态势,除了2005年和2006年生态承载状况较好外(作为标准参考值),2007~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下降幅不断增加,整体下降幅度近60%。2007年生态承载状态为临界超载,其余年度均处于生态超载状态。(见图 2)。其中,造礁珊瑚种类下降趋势明显,从2007年监测到75种下降到2015年的35种,造礁珊瑚种类在10 a间减少了近60%(见图 3)。

    图  2  2007~2015年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下降幅度
    Fig.  2  The rate of descent of coral ree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Xisha Islands
    图  3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种群数量
    Fig.  3  Hermatypic coral population of the Xisha Islands

    除了造礁珊瑚种群数量的下降,2007~2015年造礁珊瑚的种群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2010年之前西沙群岛造礁珊瑚的优势种主要是鹿角珊瑚。这个属的珊瑚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为其他礁栖生物提供更多的三维生存空间,而且由于其生长速度快,也可以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岛礁生态系统安全提供更多的生态安全保障。2010年之后,造礁珊瑚数量较少,在西沙群岛周边海域的造礁珊瑚的优势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见表 3)。

    表  3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优势种变化
    Tab.  3  Hermatypic coral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Xisha Islands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015年在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监测到造礁珊瑚覆盖度为2.7%,并且整个西沙生态监控区内造礁珊瑚覆盖度都偏低,其中覆盖度较高的永兴岛为3%,最低的西沙洲仅为1%。通过比较分析多年监测结果,发现2007~2015年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造礁珊瑚覆盖度呈现急剧的下降趋势,覆盖度从2007年的53.8%下降到2015年的2.7%,10a间下降了96%(见图 4)。

    图  4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覆盖度变化
    Fig.  4  Cover of hermatypic coral of the Xisha Islands

    根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珊瑚礁鱼类是诊断和修复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19]。珊瑚礁鱼类密度是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通过比较分析2007~2015年的监测数据,发现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珊瑚礁鱼类密度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6年监测到213尾/100 m2下降到2015年的110尾/100 m2,10 a间珊瑚礁鱼类密度下降了48.4%(见图 5)。

    图  5  2007~2015年西沙珊瑚礁鱼类密度
    Fig.  5  Density of coral reef fish of the Xisha Islands

    2015年监测到西沙造礁珊瑚的补充量平均为0.1个/m2。通过比较分析近10 a的监测数据,结果发现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造礁珊瑚补充量从2007~2015年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08~2011年补充量最低不足0.1个/m2。但从2012年开始,造礁珊瑚补充量呈现了小幅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见图 6)。

    图  6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补充量
    Fig.  6  Recruiment of hermatypic coral of the Xisha Islands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明显退化与敌害生物长棘海星的爆发密切相关。多年监测发现,在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长棘海星种群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成为该海域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2009年西沙岛礁生态系统长棘海星的种群数量逐年倍增(见图 7),局部区域长棘海星数量达到20个/10 m2。长棘海星种群爆发对西沙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渔民对该海域大法螺的过度采捕导致捕食长棘海星的高营养级生物数量大量减少,给长棘海星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的升高也给长棘海星的爆发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图  7  2005~2009年西沙长棘海星数量
    Fig.  7  Density of crown of thorns starfish of the Xisha Islands

    通过对近10 a来监测结果的分析,我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体生态承载状况不断下降,自2008年至今均处于超载状态。截至目前来看,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扔未得到扭转。造礁珊瑚、大型底栖生物和珊瑚礁鱼类等建礁和护礁的关键生物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群落结构变化明显,造礁珊瑚补充量处于较低水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严重。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敌害生物长棘海星爆发的影响,对海洋生态环境适应性以及对敌害生物的抵御能力较差,珊瑚礁白化和死亡现象均有所增多,使得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明显下降。

    导致西沙珊瑚礁系统的退回和生态承载能力的下降,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又有各种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影响。吴钟解等通过分析西沙海水温度和海水pH的相关监测数据,指出近年来西沙海域的海水温度有所升高,海水pH偏低,海水相对偏酸[13]。由此引起的珊瑚礁病害、白化和生长变缓等因素使得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变得日益脆弱,对于台风和敌害生物的影响抵抗力和恢复力下降。另外,过度捕捞和海岸开发工程等人类开发活动对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较为严重。近年来,赴西沙进行渔业捕捞的船只迅速增长,大大加剧了西沙海域的捕捞强度,过度捕捞及不科学的捕捞方式给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影响和破坏,造成西沙附近海域的鹦嘴鱼、石斑鱼、龙虾以及红口螺、梅花参等经济生物迅速减少,鱼类年龄结构也趋于低龄化,法螺、大珠母贝、鹦鹉螺、玳瑁、绿海龟等珍稀海洋生物也已变得十分稀少,对该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但降低了长棘海星被捕食压力,同时也减少了一些鱼类对长棘海星幼虫的捕食,导致长棘海星大规模爆发[13]。另外,近年来针对西沙群岛的开发活动日益增多,渔业补给基地、港口建设以及其他一些围填海工程对西沙岛礁生态系统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破坏和威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给周边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破坏,降低了珊瑚体内虫黄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也会由于泥沙覆盖导致珊瑚死亡,进而影响珊瑚群落结构的组成。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目前西沙群岛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善和提高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病害等生态风险的抵御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针对气候变化对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构建和完善西沙海水温度和海水pH的监测体系,加强气候变化对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研究评估。

    加快建立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保护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和典型生境,减少和禁止在西沙关键区域的过度捕捞和围填海活动,不断改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长发育环境。

  • 图  1   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

    Fig.  1.   Sketch map of the Xisha ecological monitoring zones

    图  2   2007~2015年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下降幅度

    Fig.  2.   The rate of descent of coral ree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Xisha Islands

    图  3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种群数量

    Fig.  3.   Hermatypic coral population of the Xisha Islands

    图  4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覆盖度变化

    Fig.  4.   Cover of hermatypic coral of the Xisha Islands

    图  5   2007~2015年西沙珊瑚礁鱼类密度

    Fig.  5.   Density of coral reef fish of the Xisha Islands

    图  6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补充量

    Fig.  6.   Recruiment of hermatypic coral of the Xisha Islands

    图  7   2005~2009年西沙长棘海星数量

    Fig.  7.   Density of crown of thorns starfish of the Xisha Islands

    表  1   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coral ree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5年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

    Tab.  2   Assessment result of coral ree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Xisha Islands in 201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07~2015年西沙造礁珊瑚优势种变化

    Tab.  3   Hermatypic coral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Xisha Islands

    下载: 导出CSV
  • [1] 樊杰, 王亚飞, 汤青, 等.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地理科学, 2015, 35(1):1-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DLKX201501001&dbname=CJFD&dbcode=CJFQ
    [2] 关道明, 张志锋, 杨正先, 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测度方法的探索[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0):1241-12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YYX201610016.htm
    [3] 杨正先, 张志锋, 韩建波, 等.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阈值确定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3):313-31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lkxjz201703006
    [4] 苏纪兰, 唐启升.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础研究的发展-国际趋势和国内需求[J].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2):139-143. doi: 10.3321/j.issn:1001-8166.2005.02.001
    [5] 王权明.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思考[N]. 中国海洋报, 2016-08-31(002).
    [6] 韩庚辰, 樊景凤.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6.
    [7] 崔凤, 宋宁而.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8] 张振冬, 温泉, 樊景凤, 等.弹性思维在珊瑚礁资源管护中的应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 30(7):61-64. doi: 10.3969/j.issn.1005-9857.2013.07.015
    [9]

    GARDNER T A, CÔté I M, GILL J A, et al.Long-term region-wide declines in Caribbean corals[J].Science, 2003, 301(5635):958-960. doi: 10.1126/science.1086050

    [10]

    BELLWOOD D R, HUGHES T P, FOLKE C, et al.Confronting the coral reef crisis[J].Nature, 2004, 429(6994):827-833. doi: 10.1038/nature02691

    [11]

    CARPENTER K E, ABAR M, AEBY G, et al.One-third of reef-building corals face elevated extinction risk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impacts[J].Science, 2008, 321(5888):560-563. doi: 10.1126/science.1159196

    [12]

    WILKINSON C.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2008[M].Townsville: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2008:1-304.

    [13] 吴钟解, 王道儒, 涂志刚, 等.西沙生态监控区造礁石珊瑚退化原因分析[J].海洋学报, 2011, 33(4):140-14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yxb201104016
    [14] 李元超, 吴钟解, 陈石泉, 等.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多样性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 2017, 36(4):509-516. http://hyhjkx.nmemc.org.cn/CN/abstract/abstract422.shtml
    [15]

    WANG D R, WU Z J, LI Y C, et al.Analysis on variation trend of coral reef in Xisha[J].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5):254-258. doi: 10.1016/j.chnaes.2011.06.005

    [16]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等.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模拟[J].经济地理, 2016, 36(4):164-17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jdl201604023
    [17] 金悦, 陆兆华, 檀菲菲, 等.典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唐山市为例[J].生态学报, 2015, 35(14):4852-485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txb201514031
    [18]

    ZHANG L Y, CHUNG S S, QIU J W.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of diving site:a case study of Mabul Island, Malays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183:253-259.

    [19]

    MACNEIL M A, GRAHAM N A J, CINNER J E, et al.Recovery potential of the world's coral reef fishes[J].Nature, 2015, 520(7547):341-344. doi: 10.1038/nature14358

  • 期刊类型引用(16)

    1. 雷明凤,余克服,廖芝衡,陈飚,黄学勇,陈小燕. 西沙群岛银屿珊瑚礁的生态快速退化及其对鱼类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 2024(03): 87-99 . 百度学术
    2. 黄雯,冯逸,李明,武茜,罗燕秋,陈胤民,王丽荣,余克服. 造礁石珊瑚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2024(06): 13-26 . 百度学术
    3. 刘晓红,石军. 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3(02): 223-231 . 百度学术
    4. 吴程宏,刘维,符丹凤,张羽翔,赵海龙,陈敏. 西沙群岛海域砗磲资源的调查. 热带生物学报. 2023(02): 197-202 . 百度学术
    5. 周腾禹,王耕,董瑞,丁德文. 环境胁迫下的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情景模拟与动态仿真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23(03): 38-47 . 百度学术
    6. 车文学,李卫东,边伟杰,王沛政,吕淑果,刘敏. 微塑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2(02): 36-48 . 百度学术
    7. 陆永强,陈正华,余克服,何鑫,张威,兰思香. 1985–2019年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时空变化研究分析. 海洋学报. 2022(11): 179-190 . 百度学术
    8. 吴柯,杨帆,徐莹. 基于多时间序列Landsat-8遥感影像的珊瑚礁白化监测. 地质科技通报. 2022(05): 181-189 . 百度学术
    9. 成建梅,罗一鸣. 岩溶多重介质地下水模拟技术及应用进展. 地质科技通报. 2022(05): 220-229 . 百度学术
    10. 王耕,董瑞,周腾禹,徐惠民,丁德文.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与动态仿真模拟研究. 生态学报. 2021(10): 4077-4089 . 百度学术
    11. Geng Wang,Rui Dong,Huimin Xu,Dewen Ding. Dynamic simulation of tropical coral reef ecosystem being disturbed by multiple situation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21(09): 105-116 . 必应学术
    12. 左秀玲,苏奋振,张宇,吴文周,吴迪. 全球气候变化下南海诸岛保护优先区识别分析. 地理学报. 2020(03): 647-661 . 百度学术
    13. 王公嗣,符翔超,黄勃,罗安. 南海岛礁羊鲍(Haliotis ovina)资源及其栖息地环境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20(03): 536-540 . 百度学术
    14. 刘晓红. 浅谈西沙群岛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化工管理. 2020(20): 54-55 . 百度学术
    15. 曾军,黄圣卓,王军,段瑞军,梅文莉,戴好富. 南海热带岛礁农业开发现状与对策. 热带作物学报. 2020(12): 2591-2596 . 百度学术
    16. 徐京萍,李方,孟庆辉,王飞.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的珊瑚礁不同底质光谱可分性及珊瑚色素影响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08): 2462-246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8)

图(7)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64
  • HTML全文浏览量:  2196
  • PDF下载量:  92
  • 被引次数: 2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2-14
  • 修回日期:  2018-04-27
  • 刊出日期:  2018-08-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