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ISSN 1007-6336
  • CN 21-1168/X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管理对策研究

张盼 闫吉顺 赵博 张连杰 于永海 刘伟杰 牟英春 康婧

引用本文:
Citation:

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张 盼(1987-),男,山东济南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E-mail:zpouc1987@163.com;
    通讯作者: 闫吉顺(1986-),男,辽宁丹东人,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环境评价,E-mail:dlyanjishun@163.com
  • 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博士启动基金(2018-A-18)
  • 中图分类号: X55

Study 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 摘要: 本文根据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分析了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总结了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治理成效,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相比一直处于低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污水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比明显下降,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山东省、辽宁省属于直排海污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高的省份;时间分布上,2018-2020年第四季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建议应健全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管控体系,分类推进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精准整治,提升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能力,为深入开展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治理提供支撑。
  • 图 1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及所占比例

    Figure 1.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propor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图 2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2.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图 3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氨氮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3.  Ammonia nitrogen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图 4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磷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4.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图 5  2016-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氮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5.  Total nitrogen emission and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6 to 2020

    图 6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污水排放情况

    Figure 6.  Seasonal discharge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7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Figure 7.  Season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8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氨氮排放情况

    Figure 8.  Seasonal ammonia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9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总氮排放情况

    Figure 9.  Seasonal total nitrogen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0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总磷排放情况

    Figure 10.  Seasonal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1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强度

    Figure 11.  Pollutant discharge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2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Figure 12.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3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氮排放强度

    Figure 13.  Total nitroge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4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磷排放强度

    Figure 14.  Emission intensity of total phosphorus from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表 1  2011-2020年四大海区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统计表(单位:亿吨)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ewage discharge from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sea in four major sea areas from 2011 to 2020

    海区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渤海 1.66 1.81 2.06 2.99 2.19 2.37 2.36 6.87 5.88 8.29
    黄海 9.09 10.51 11.04 10.58 10.47 11.92 11.26 11.72 10.72 11.76
    东海 27.02 34.03 37.45 38.37 39.61 40.90 38.80 55.68 46.06 37.65
    南海 9.58 9.64 13.29 11.17 10.18 10.55 11.18 12.37 17.45 13.60
    合计 47.35 55.99 63.84 63.11 62.45 65.74 63.60 86.64 80.11 71.30
    渤海污水排放量比例/(%) 3.51 3.23 3.23 4.74 3.51 3.60 3.71 7.93 7.34 11.6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7-2019年渤海各类型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f sewage discharge from various type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19

    年份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综合污染源
    排放量/万吨数量/个排放量/万吨数量/个排放量/万吨数量/个
    2017 2263.7 21 0 0 21331.1 28
    2018 58375.4 38 14.8 1 10329.4 25
    2019 42534.2 39 71.8 1 16174.7 2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情况

    Table 3.  The compliance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年份监测个数超标污染源个数工业污染源超标个数生活污染源超标个数综合污染源超标个数达标率/(%)
    2017 49 21 1 0 20 57.1
    2018 64 22 6 0 16 65.6
    2019 62 8 0 0 8 87.1
    2020 57 1 0 0 1 98.2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17-2020年三省一市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表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sea i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from 2017 to 2020

    年份地区GDP/亿元污水/万吨化学需氧量/吨氨氮/吨总氮/吨总磷/吨
    2017 辽宁省 21693.0 52534 19742 3282 6209 264
    河北省 34115.22 7123 1884 619 903 133
    天津市 18549.19 7037 2213 201 577 26
    山东省 63012.1 64771 19637 860 6106 203
    2018 辽宁省 23510.5 48548 12151 493 3023 98
    河北省 32494.61 52510 2448 231 2191 24
    天津市 18809.64 1866 615 41 208 5
    山东省 66648.87 77735 23271 938 7777 170
    2019 辽宁省 24909.5 42366 9420 483 3620 87
    河北省 35104.5 31350 1258 3 373 13
    天津市 14104.28 3911 1028 33 222 9
    山东省 71067.53 82858 24483 823 7158 147
    2020 辽宁省 25115.0 41691 6400 144 2978 64
    河北省 36206.9 57237 1978 39 709 34
    天津市 14083.73 4918 949 21 255 5
    山东省 73129.0 90547 26060 583 7357 152
    注*:辽宁省、山东省统计数据为黄、渤海所有直排海污染源统计数据
    下载: 导出CSV
  • [1] 唐俊逸, 余香英, 刘晋涛, 等. 广东省入海排污口分类分布特征及监督管理措施研究[J]. 海洋科学, 2021, 45(3): 51-58.
    [2] 杨玉波. 闽江河口陆源入海排污口现状及氮磷排放调查[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 37(3): 36-40.
    [3] 于丽敏, 张志锋, 林忠胜, 等. 陆源入海排污口多层次分类体系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 30(6): 73-76. doi: 10.3969/j.issn.1005-9857.2013.06.017
    [4] 王利明, 马 蕾, 杨晓飞, 等. 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对策[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 38(3):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8-9500.2020.03.03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R]. 北京: 环境保护部, 2011-201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8-2020.
    [7] 李欣阳, 陈 燕, 张永丰. 秦皇岛市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染现状评价[J]. 环境科学导刊, 2015, 34(2): 102-106. doi: 10.3969/j.issn.1673-9655.2015.02.016
    [8] 李文雯, 刘克明, 王 娜, 等. 2016年天津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综合评价[J]. 河北渔业, 2019 (9): 43-50.
    [9] 谢 轶. 辽宁省直排海污染现状分析[J]. 吉林农业, 2019 (11): 44.
    [10] 赵丽娟. 辽宁省直排海污染状况初探[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 (5): 37-38. doi: 10.3969/j.issn.1674-0653.2019.05.013
    [11]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山东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0.
    [12] 辽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 辽宁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0.
    [13] 天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天津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0.
    [14]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经济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19.
    [15] HJ 442.8-202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八部分 直排海污染源及对近岸海域 水环境影响监测[S].
    [16] HY/T 076-2005, 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S].
    [17]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 谢丽云, 徐洪顺. 福建省2008-2012年直排海污染源入海量浅析[J]. 海峡科学, 2013 (6): 68-69, 89. doi: 10.3969/j.issn.1673-8683.2013.06.026
    [18] 刘 念, 鹏 泰, 赵振业. 深圳陆源入海排污口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5, 40(1): 91-93.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15.01.024
    [19] 杨 莹, 王秋莲, 韩 龙, 等. 我国近岸海域入海排污口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C]//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南京: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0: 121-124.
  • [1] 王雲仟罗畅宋国栋刘素美张桂玲 . 秋、冬季渤海溶解N2O的分布和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1): 4-12. doi: 10.12111/j.mes.2022-x-0009
    [2] 曹婧王颖刘欣禹周艳荣刘云龙袁媛 . 2020年夏季渤海中部底层水体低氧现象成因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2): 254-261. doi: 10.12111/j.mes.2022-x-0188
    [3] 包木太崔苏皖李浩帅马国栋李一鸣陆金仁 . 海上溢油回收凝油剂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6): 962-972. doi: 10.12111/j.mes.2022-x-0084
    [4] 刘梦梦张永崔全刚 . 渤海和北黄海 CDOM 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4): 572-578. doi: 10.12111/j.mes2021-x-0027
    [5] 孙铭阳张旭志夏斌曲克明崔正国丁东生李玉 . 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黄、渤海区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估.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6): 857-864. doi: 10.12111/j.mes.2021-x-0204
    [6] 唐俊逸邓炜华罗育池蒋婧媛 . 广东省海水养殖污染负荷估算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1): 97-103. doi: 10.12111/j.mes.2022-x-0069
    [7] 麻亮房吉敦刘萍韩旭李学平王书平张军 . 黄河入海口沉积物脂肪烃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5): 660-667. doi: 10.12111/j.mes.2021-x-0235
    [8] 张婉萍樊敏陶伟谌书彭晓鹃董燕红 .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模型的大亚湾海域污染特征解析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6): 872-880. doi: 10.12111/j.mes.2022-x-0027
    [9] 郑钦华 . 三沙湾渔业水域表层沉积物中油类含量分布及污染状况.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6): 830-834. doi: 10.12111/j.mes.2022-x-0136
    [10] 刘瑶李欣泽杨彤刘昆连展 .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环境污染损害风险可保性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1): 64-71. doi: 10.12111/j.mes.2021-x-0263
    [11] 义家吉颜历王洋王万虎王照翻黄赞慧 . 粤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2): 200-208, 216. doi: 10.12111/j.mes.2022-x-0165
    [12] 王菲菲孟范平林雨霏王国善武江越段伟艳刘群群 . 海上泄漏事故中有机化学品的理化行为、生态危害与污染控制综述.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38(3): 471-481. doi: 10.12111/j.mes20190322
    [13] 古小莉徐瑞文李惠青段星星张安凯黄珂 . 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6): 865-871. doi: 10.12111/j.mes.2022-x-0025
    [14] 阎琨庞国涛邢新丽李伟杨源祯鲍宽乐 . 广西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2): 237-245. doi: 10.12111/j.mes.2022-x-0109
    [15] 韩典峰秦华伟张华威任利华彭中校宫向红刘慧慧陈伟杰张秀珍 . 黄河三角洲贝类增养殖区海水中16种除草剂污染特征及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5): 683-688. doi: 10.12111/j.mes.2021-0010
    [16] 郑江鹏王长友赵永刚彭模魏爱泓 . 海州湾渔港经济区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主要污染物分布特征和潜在风险.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5): 731-737. doi: 10.12111/j.mes.2021-x-0243
    [17] 秦丽刘保占王茂君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海上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技术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6): 910-914. doi: 10.12111/j.mes.2022-x-0004
    [18] 狄乾斌陈小龙苏子晓孙康 . “双碳”目标下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及碳减排潜力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1): 29-37. doi: 10.12111/j.mes.2021-x-0279
    [19] 林秀春蔡立哲杨德援赵小雨林靖翔周细平 . 闽粤琼沿海三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核电冷源系统的潜在风险评估.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42(2): 286-293. doi: 10.12111/j.mes.2022-x-0117
    [20] 韩莹孙凯强张栋王乐豪谈昊然 .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海表温度混合预测方法.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5): 791-798. doi: 10.12111/j.mes.2021-x-0148
  • 加载中
图(14)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08
  • HTML全文浏览量:  827
  • PDF下载量:  6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7-20
  • 录用日期:  2021-09-18
  • 刊出日期:  2021-12-20

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及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 盼(1987-),男,山东济南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E-mail:zpouc1987@163.com
    通讯作者: 闫吉顺(1986-),男,辽宁丹东人,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环境评价,E-mail:dlyanjishun@163.com
  • 1.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23
  • 2. 国家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重点实验室 辽宁 大连 116023
  • 3.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530
  • 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基金项目: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博士启动基金(2018-A-18)

摘要: 本文根据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分析了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总结了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治理成效,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相比一直处于低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污水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比明显下降,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山东省、辽宁省属于直排海污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高的省份;时间分布上,2018-2020年第四季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建议应健全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管控体系,分类推进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精准整治,提升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能力,为深入开展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治理提供支撑。

English Abstract

  • 陆源入海排污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加强陆源污染治理是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1-2]。直排海污染源作为典型的陆源入海排放点源,是世界各国防止陆域人类活动污染近岸海洋环境的主要控制对象[3]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自然生态条件独特、地缘优势显著,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依托。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伴随着环渤海13个沿海城市的开发建设,陆源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大[4]。其中,渤海沿岸直排海污染源近10年来排海污水量约36.5亿吨[5-6],陆源入海污染的控制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改善至关重要。2018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环海洋〔2018〕158号),提出直排海污染源整治任务,要求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严格控制工业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目前,国内学者们对于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变化趋势、污染防治工作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河北省等地区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监测现状等方面[7-10]。本研究通过对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明晰了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总结了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治理的成效,进而提出直排海污染源管理对策,为实施近岸海域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 为掌握陆域直排海污染源情况,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原环境保护部和生态环境部定期开展直排海污染源监测,并作为每年环境质量公报的重要内容。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沿海各省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直排海污染源具体监测工作。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范围一般为通过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直接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日排放废水量大于或等于 100吨的污水排放单元,包括工业源、生活源、市政污水排放口等,监测频次为每季度监测一次,评价项目为直排海污染源执行标准的全部项目,评价时参照对应的直排海污染源执行标准。

      本研究针对2011-2020 年我国渤海日排水量100吨及以上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和达标率等进行分析讨论。历年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来源包括环境状况公报和监测报告:(1)2011年至2017年7期原环境保护部《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2018年至2020年3期生态环境部《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3)2018年至2020年12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直排海污染源监测季报》。2011-2020年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简称三省一市)统计年鉴[11-14]

    •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由 1.66亿吨上升至8.29亿吨,平均为3.65亿吨。与黄海、东海和南海三个海区相比,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一直处于低位(表1)。2011-2017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基本维持在1.66亿吨~2.99亿吨,污水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为3.23%~4.74%。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趋势(图1),污水排放量为5.88亿吨~8.29亿吨,污水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达到7.34%~11.63%;2020年与2017年相比,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增长了2.51倍。

      海区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渤海 1.66 1.81 2.06 2.99 2.19 2.37 2.36 6.87 5.88 8.29
      黄海 9.09 10.51 11.04 10.58 10.47 11.92 11.26 11.72 10.72 11.76
      东海 27.02 34.03 37.45 38.37 39.61 40.90 38.80 55.68 46.06 37.65
      南海 9.58 9.64 13.29 11.17 10.18 10.55 11.18 12.37 17.45 13.60
      合计 47.35 55.99 63.84 63.11 62.45 65.74 63.60 86.64 80.11 71.30
      渤海污水排放量比例/(%) 3.51 3.23 3.23 4.74 3.51 3.60 3.71 7.93 7.34 11.63

      表 1  2011-2020年四大海区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统计表(单位:亿吨)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ewage discharge from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sea in four major sea areas from 2011 to 2020

      图  1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及所占比例

      Figure 1.  Pollutant discharge and proportion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为了更好地分析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在2018年后增加的原因,本文对2017-2019年渤海各类型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2017-2019年,渤海直排海生活污染源和综合污染源监测数量和污水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2017-2019年,渤海直排海工业污染源数量从21个增加到39个,2018-2019年,渤海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监测个数平均为38.5个,较2017年监测个数增加了83%。工业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呈大幅增长趋势,其中,2018年较2017年增加5.6亿吨;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2018年较2017年增加了4.51亿吨,工业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渤海入海污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以后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纳入监测数量增加、治污力度逐渐加强。

      年份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综合污染源
      排放量/万吨数量/个排放量/万吨数量/个排放量/万吨数量/个
      2017 2263.7 21 0 0 21331.1 28
      2018 58375.4 38 14.8 1 10329.4 25
      2019 42534.2 39 71.8 1 16174.7 22

      表 2  2017-2019年渤海各类型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f sewage discharge from various type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19

    •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图2)。2011-2015年,化学需氧量从10000吨增加至21000吨,从2016年开始化学需氧量呈现减少趋势,2016-2020年,化学需氧量从13358吨减少至9551吨。自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以来,化学需氧量总体维持在低位,排放量为7227~9551吨,平均为8212吨,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17.6%。从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污水排放总量)来看,2011-2020年,化学需氧量浓度比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从2016年开始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0年,化学需氧量浓度比为0.10×10−6~0.13×10−6,平均为0.12×10−6,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58.6%。

      图  2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2.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的氨氮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图3)。2011-2015年,氨氮从1000吨增加至4000吨,从2016年开始氨氮呈现减少趋势,2016-2020年,氨氮从2877吨减少至209吨。自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以来,氨氮总体维持在低位,排放量为209~464吨,平均为367吨,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85.6%。从氨氮排放浓度比(氨氮排放量/污水排放总量)来看,2011-2020年,氨氮浓度比与氨氮排放量变化趋势相同,从2016年开始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0年,氨氮浓度比为0.25×10−6~0.73×10−6,平均为0.55×10−6,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94.9%。

      图  3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氨氮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3.  Ammonia nitrogen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的总磷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图4)。2011-2015年,总磷从134.1吨增加至350.9吨,从2016年开始总磷呈现减少趋势,2016-2020年,总磷从317吨减少至75吨。自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以来,总磷总体维持在低位,排放量为29~75吨,平均为68吨,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64.2%。从总磷排放浓度比(总磷排放量/污水排放总量)来看,2011-2020年,总磷浓度比与总磷排放量变化趋势相同,从2016年开始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0年,总磷浓度比为0.09×10−6~0.12×10−6,平均为0.10×10−6,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87.5%。

      图  4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磷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4.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1 to 2020

      2016-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的总氮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图5),2016-2020年,总氮从5371吨减少至2185吨。自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以来,总氮排放量持续减少,排放量为2185~3717吨,平均为2811吨,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35.0%。从总氮排放浓度比(总氮排放量/污水排放总量)来看,2016-2020年,总氮浓度比与总氮排放量变化趋势相同,从2018年开始总氮浓度比明显下降,2018-2020年,总氮浓度比为2.6×10−6~5.4×10−6,平均为4.12×10−6,与2017年相比减少了77.5%。

      图  5  2016-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氮排放量及浓度比

      Figure 5.  Total nitrogen emission and concentration ratio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6 to 2020

      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较其他海区一直处于低位,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由 3.5%上升至11.6%,化学需氧量、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略有上升,但主要污染物浓度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总氮排放量和浓度比均呈大幅下降趋势,这与陆域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有关。

    • 为研究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排放特征,对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情况进行了分析。2017年,渤海共监测直排海污染源49个,超标直排海污染源共计21个,达标率为57.1%。2018年,渤海共监测直排海污染源64个,超标直排海污染源22个,达标率为65.6%,超标污染物主要为总氮、悬浮物、总磷、粪大肠菌群数、氨氮、化学需氧量等。2019年,渤海共监测直排海污染源62个,超标直排海污染源8个,达标率为87.1%,超标污染物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等。2020年,渤海共监测直排海污染源57个,超标直排海污染源1个,达标率为98.2%,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数。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57.1%上升到98.2%,增幅达到41.1%(表3)。《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20年7月起,工业直排海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2018年起环渤海三省一市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开展直排海污染源超标整治工作。从超标污染源类型看,工业超标污染源从2019年开始实现达标排放,超标污染源类型从工业污染源和综合污染源向单一的综合污染源转变,而且综合污染源超标个数逐渐减少,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年份监测个数超标污染源个数工业污染源超标个数生活污染源超标个数综合污染源超标个数达标率/(%)
      2017 49 21 1 0 20 57.1
      2018 64 22 6 0 16 65.6
      2019 62 8 0 0 8 87.1
      2020 57 1 0 0 1 98.2

      表 3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情况

      Table 3.  The compliance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 为研究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特征,对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各季度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均值可以看出,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污水排放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二、三季度大于第一、四季度污水排放量(图6)。与2017年相比,2018-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污水排放量均有明显增加。

      图  6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污水排放情况

      Figure 6.  Seasonal discharge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值可以看出,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排放量总体呈逐季度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基本持平,第四季度2017-2020年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增加趋势(图7)。2017-2020年各季度中,第一、二、三季度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18-2020年总体无明显变化,第四季度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18-2020年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图  7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Figure 7.  Season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氨氮排放量均值可以看出,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排放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第一、四季度氨氮排放量高于第二、三季度(图8)。2017-2020年各季度中,2018-2020年氨氮排放量均低于2017年,第二、三季度氨氮排放量总体无明显变化。

      图  8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氨氮排放情况

      Figure 8.  Seasonal ammonia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总氮排放量均值可以看出,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一、二、三季度基本持平,第四季度2017-2020年均不同程度地呈增加趋势(图9)。2017-2020年各季度中,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总氮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2020年总氮排放量趋于稳定。

      图  9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总氮排放情况

      Figure 9.  Seasonal total nitrogen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总磷排放量均值可以看出,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排放量变化趋势与总氮变化趋势相同(图10),第四季度排放量高于第一、二、三季度。2017-2020年各季度中,第一、二、三季度2018-2020年总磷排放量低于2017年,第四季度总磷排放量总体无明显变化。

      图  10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各季度总磷排放情况

      Figure 10.  Seasonal total phosphorus emissions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 为研究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空间特征,对2017-2020年环渤海三省一市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2017-2020年三省一市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含黄海侧)统计结果(表4),山东省、辽宁省污水排放量占三省一市污水排放总量的75%左右,山东省污染物排放量大于辽宁省。山东省、辽宁省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占三省一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3%~92%,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河北省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从2018年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辽宁省和天津市从2018年开始稳中有降,山东省则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

      年份地区GDP/亿元污水/万吨化学需氧量/吨氨氮/吨总氮/吨总磷/吨
      2017 辽宁省 21693.0 52534 19742 3282 6209 264
      河北省 34115.22 7123 1884 619 903 133
      天津市 18549.19 7037 2213 201 577 26
      山东省 63012.1 64771 19637 860 6106 203
      2018 辽宁省 23510.5 48548 12151 493 3023 98
      河北省 32494.61 52510 2448 231 2191 24
      天津市 18809.64 1866 615 41 208 5
      山东省 66648.87 77735 23271 938 7777 170
      2019 辽宁省 24909.5 42366 9420 483 3620 87
      河北省 35104.5 31350 1258 3 373 13
      天津市 14104.28 3911 1028 33 222 9
      山东省 71067.53 82858 24483 823 7158 147
      2020 辽宁省 25115.0 41691 6400 144 2978 64
      河北省 36206.9 57237 1978 39 709 34
      天津市 14083.73 4918 949 21 255 5
      山东省 73129.0 90547 26060 583 7357 152
      注*:辽宁省、山东省统计数据为黄、渤海所有直排海污染源统计数据

      表 4  2017-2020年三省一市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表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sea i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from 2017 to 2020

      为了更好地分析三省一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本文采用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分析了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强度可以看出,辽宁省污水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高位;山东省、天津市污水排放强度较为稳定,河北省排放强度明显升高(图11)。从2017-2020年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强度可以看出(图12图14),辽宁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逐渐接近山东省排放强度;山东省各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为稳定。2018年以来,天津市、河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山东省、辽宁省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辽宁省、山东省直排海污染源总氮、总磷等部分污染物排放强度仍需要进一步控制。

      图  11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强度

      Figure 11.  Pollutant discharge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2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Figure 12.  Chemical oxygen demand emission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3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氮排放强度

      Figure 13.  Total nitrogen emission intensity of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图  14  2017-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总磷排放强度

      Figure 14.  Emission intensity of total phosphorus from pollution sources directly discharged into Bohai Sea from 2017 to 2020

    • 直排海污染源是通过管道、沟、渠等排污设施向海洋直接排放污染物的陆域或海上污染源,包括工业源、畜牧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15],陆源入海排污口是直排海污染源的末端,是向海域排放污水的排放口[16],因此单个入海排污口可能对应多个直排海污染源。根据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直排海污染源整治任务要求,生态环境部会同环渤海三省一市于2019年开展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共发现入海排污口1.8万余个,目前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随着渤海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的实施,直排海污染源数量有可能进一步增多。通过摸清直排海污染源底数,建立信息台账,便于将重点直排海污染源纳入监测范围,实施监督性监测和分类监管,全面掌握污染状况,形成科学、规范、有序、健全的直排海污染源分类管控体系。

    • 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源和综合污染源超标整治。通过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渤海工业直排海污染源自2020年7月起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工业污染源入海污水总量呈大幅增长趋势,但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伴随着渤海入海排污口溯源工作的推进,直排海污染源数量增多,需进一步加强未达标排放的直排海污染源监管,严格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私设暗管等违法行为。从直排海污染源达标排放特征分析来看,渤海直排海污染源超标排放状况正从工业污染源和综合污染源超标排放向单一的综合污染源超标排放转变,因此加强超标综合污染源整治是下一步深入推进直排海污染源整治的重点。

      二是加强重点区域和时段直排海污染源管控。直排海污染源空间排放特征表明,山东省、辽宁省属于直排海污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高的省份。2018-2020年,渤海劣四类海水主要集中在莱州湾和辽东湾局部近岸海域,即辽宁省、山东省等近岸海域。因此,需要加强山东省、辽宁省直排海污染源整治,以排入辽东湾、莱州湾的直排海污染源为重点,着力提升污水处理水平,减少污染物入海排放量[17]。2018-2020年第四季度直排海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具有明显上升趋势,需加强第四季度污染物溯源分析和污染源整治。

    •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量增加、监测时间序列延长等提升环境监测能力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更加科学精准地识别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和变化趋势。目前,直排海污染源主要的环境监测手段仍是以实验室分析为主的传统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环境监测方式,环境在线监测在环境应急、提高监测效率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18-19]。直排海污染源环境主管部门应通过建立重点直排海污染源实时在线自动监测体系,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并存的监测方法,实现渤海主要直排海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强化直排海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提升对直排海污染源污染排放规律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