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lanning of coastal zone in Maoming city from land-sea integration perspectives
-
摘要:
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大战略格局之一,生态安全格局是海岸带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遵循“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的理念,基于“本底分析−要素识别−格局构建”的总体思路,采用陆海生态敏感性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源地−廊道−节点”模型等分析方法,规划构建了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海岸侵蚀和特殊生境以不敏感为主,一般生境以轻度敏感为主,水土流失、风暴潮、赤潮、海岸带利用以中度敏感为主,社会经济以高度敏感为主;(2)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陆海复合系统的综合敏感性指数由陆地向海洋呈现“减小−增加−减小”的空间变化规律;(3)本研究共提取出生态源地21块,面积116.78 km2;识别出生态廊道35条、生态节点24个,分别呈“一横五纵三环”“陆多海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4)本研究构建出“一带、三湾、五廊、多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指引,以期为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Abstract:As one of the three strategic pattern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oastal areas. This study follows the concept of “land-sea integration and ecological priority”, based on the general idea of “background analysis-element identification-pattern construction”, and uses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and “source-corridor-node” model to plan and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Maoming coastal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study area, coastal erosion and special habitat are mainly insensitive; general habitat is mainly slightly sensitive; soil and water loss, storm surge, red tide, and coastal zone utilization are mainly moderately sensitive; and social economy is mainly highly sensitive. (2)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the study area is generally high, and the comprehensive sensitivity index of land–sea complex system shows a spatial variation of “decrease-increase-decrease” from land to sea. (3) The study extracts a total of 21 ecological sources, with an area of 116.78 km2; 35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24 ecological nodes are identified, showing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one horizontal, five verticals and three rings” and “more land than sea, more south than north” respectively. (4) The study has constructed a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one belt, three bays, five corridors, and multiple nodes” ; on this basis, the planning guidelin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aoming coastal zone.
-
Keywords:
- land-sea integration /
- coastal zone /
-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
- Maoming city
-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在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陆海统筹逐渐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陆海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已经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格局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2-4]。例如,王浩等[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广东省的生态安全格局;Li等[3]以朔州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为基础借助引力模型提出优化策略。二是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与预测[5-7]。例如,王振波等[5]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使用面板数据进行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Kang等[6]基于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得到了不同情景下胶东半岛的生态安全格局。三是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应用[8-10]。例如,王秀明等[8]、周锐等[9]、何舸[10]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分别开展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区域生态空间管制等研究。尽管目前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现有研究基本集中在陆域,仅有少数涉及海域,海岸带地区尚未形成一套兼顾陆海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方法。因此,陆海统筹视角下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成为海岸带地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围绕“向海而兴”的发展战略,茂名市的资源要素不断向海岸带集聚,在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茂名市海岸带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区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本研究以“陆海统筹、生态优先”为研究理念,以“本底分析−要素识别−格局构建”为总体思路,采用陆海生态敏感性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源地−廊道−节点”模型等分析方法,规划构建了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茂名市(21°22′N—22°42′N, 110°19′E—111°41′E)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粤西沿海重要节点城市,全市陆海总面积11502 km2,大陆海岸线长179.64 km,2020年常住总人口617.41万,地区生产总值3279.31亿元。茂名拥有“滨海绿城、好心茂名”的城市名片,是美丽广东建设的重要支撑。研究区为茂名市海岸带,根据中国海岸带划分标准[11],结合茂名市的实际情况,将具体范围确定为海岸线向陆一侧行政边界和向海一侧10 m等深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图1),包括沙院镇、水东镇、旦场镇、博贺镇、麻岗镇、树仔镇、电城镇、岭门镇8个镇以及南海街道、高地街道两个街道,总面积1018.50 km2。茂名市海岸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域地貌以平原和台地为主,兼有丘陵和滩涂,区内港湾、岛屿众多,海岸类型多属砂质海岸,另有部分泥质海岸和基岩海岸,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有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海洋和城市等。整体而言,研究区自然条件优越,是茂名市沿海开发的关键地带。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壤和植被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海岸带利用及生境保护数据、气象及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在RS和GIS平台中,以上所有数据统一采用CGCS2000坐标系下的Gauss-Kruger投影,同时基于重采样技术将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设置为30 m × 30 m,以满足后续研究的要求。
表 1 主要数据及来源Tab. 1 Main data and sources类型 数据 来源 详细信息 基础地理数据 行政区边界 由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茂名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库 茂名大陆岸线 2021年茂名市海岸线修测成果 路网及水系分布 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12] 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 土壤和植被数据 土壤质地 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13] 中国土壤数据集 植被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100万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植被覆盖度 中国年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 地形地貌数据 高程及地形起伏度 地理空间数据云[15] 由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获得 地貌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100万地貌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海岸带利用及
生境保护数据用地类型 地理空间数据云[15] 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提取获得 自然保护地 由茂名市林业局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2020年茂名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以及
2021年茂名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成果用海现状 茂名市人民政府[16] 茂名市海洋功能区划以及用海项目分布数据 气象及灾害数据 年降雨量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插值数据集 海洋灾害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17]和生态环境厅[18-19] 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近岸
海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社会经济数据 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数据库(WorldPop)[20] 世界人口密度地图 GDP密度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 1.3 研究方法
1.3.1 总体思路
海岸带生态安全指在诸多因素干扰下,海岸带生态系统能够保证自身长期处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状态[21],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实质是基于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现状及特征,通过生态要素的统筹协调布局,促使陆海两大生态系统在海岸带融合、衔接,形成连续、完整的空间保护体系。鉴于此,本研究遵循“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的理念,以茂名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本底分析−要素识别−格局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方法(图2),具体包括:(1)基于敏感性指数计算模型,构建陆海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摸清研究区生态本底,明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识别海岸带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潜在要素;(3)基于“源地−廊道−节点”模型,规划构建陆海一体化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1.3.2 陆海生态敏感性评价
1.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为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生态敏感性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22]。生态敏感性评价能有效反映研究区的生态本底,是进行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重要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显示,茂名市海岸带面临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功能下降;海洋灾害、生境破坏日趋严重,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陆海复合系统中的3种空间范围,拟定水土流失、社会经济、海岸侵蚀、风暴潮、赤潮、海岸带利用、一般生境、特殊生境8个生态敏感性类型,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3-29],根据区域各类型生态敏感性的形成机制,选取21个评价因子构建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 2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Tab. 2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aoming coastal zone评价范围 生态敏感性类型 评价指标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参考文献 陆地空间 水土流失 降水量 < 1200 mm 1200~1350 mm 1350~1500 mm > 1500 mm [23-24] 土壤质地 黏土 黏壤土 壤土 砂土 地形起伏度 < 20 m 20~50 m 50~100 m > 100 m 植被覆盖度 > 0.8 0.6~0.8 0.4~0.6 < 0.4 社会经济 人口密度 < 2人/ ha 2~5人/ ha 5~10人/ ha > 10人/ ha GDP密度 < 10 万元/ ha 10~20 万元/ha 20~50 万元/ha > 50 万元/ ha 海洋空间 海岸侵蚀 侵蚀速率 < 1 m/a 1~2 m/a 2~3 m/a > 3 m/a [25-27] 海岸类型 泥质海岸 人工海岸 基岩、生物海岸 砂质海岸 整修复情况 已完成 实施中 计划中 无计划 风暴潮 年均次数 < 0.5次 0.5~1次 1~2次 > 2次 风暴潮增水极值 < 1 m 1~2 m 2~4 m > 4 m 赤潮 年均次数 < 0.1次 0.1~1次 1~2次 > 2次 海洋初级生产力 < 50 mg C/m2·d 50~300 mg C/m2·d 300~500 mg C/m2·d > 500 mg C/m2·d 陆海空间 海岸带利用 用地类型 建设用地 耕地、其他用地 林地、草地 水体 [28-29] 用海现状 其他海域 工矿通信、交通运输用海 渔业、游憩用海 特殊用海 交通路网 < 100 m 100~200 m 200~500 m > 500 m 一般生境 高程 < 0 m 0~100 m 100~200 m > 200 m 地貌类型 丘陵 台地 平原 海岸海洋 植物类型 阔叶林、针叶林 灌丛、草丛 栽培植被 荒漠、无植被 特殊生境 保护地类型 其他类型 重要生态系统 自然公园 自然保护区 保护地等级 无级别 市县级 省级 国家级 分级赋值
分级标准1 3 5 7 1.0~2.0 2.0~3.5 3.5~5.0 5.0~7.0 1.3.2.2 生态敏感性分类评价
以不同生态敏感性类型为研究对象,按照表2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3S技术从多角度分析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计算公式如下[30]:
$$ {S_i} = \sqrt[n]{{\prod\nolimits_{j = 1}^n {{C_j}} }} $$ (1) 式中:
$ {S_i} $ 为生态敏感性类型$ i $ 的敏感性指数;$ j$ 和$ n$ 分别为类型$ i $ 中相应评价因子的编号和数量;${C_j} $ 为评价因子$ j $ 的敏感性等级值。1.3.2.3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根据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分类评价结果,基于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得到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其计算模型如下[10]:
$$ Z = {\sum\nolimits_{i = 1}^k S _i}/k $$ (2) 式中:
$ Z$ 为研究区的综合敏感性指数;$ i$ 和$ k$ 分别为生态敏感性类型的编号和数量;$ {S_i}$ 为类型$ i$ 的生态敏感性指数。1.3.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3.3.1 生态源地的提取
生态源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核心要素[31]。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生态源地提取方法的基础上[2, 4],依据生态敏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选择面积大于5 km2的陆地高敏感和海洋中敏感斑块作为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源地。
1.3.3.2 生态阻力面的建立
作为研究区生态过程空间约束信息的重要载体,生态阻力面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中应用广泛[32]。根据前人研究结果以及区域特征[6, 33],在陆地和海洋空间分别选择土地利用类型、与道路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海洋功能区、与海岛的距离共5个阻力因子(表3),设置阻力值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利用GIS的加权叠加功能建立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阻力面。
表 3 阻力因子及阻力值Tab. 3 Resistance factor and resistance value空间范围 阻力因子 阻力值 权重 1 2 3 4 5 陆地空间 土地利用类型 水体 林地、草地 耕地 其他用地 建设用地 0.50 与道路的距离 < 100 m 100~200 m 200~500 m 500~1000 m > 1000 m 0.25 与水系的距离 < 50 m 50~100 m 100~300 m 300~500 m > 500 m 0.25 海洋空间 海洋功能区 海洋保护区 特殊利用区
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 工业与城镇
用海区港口航运区 0.50 与海岛的距离 < 100 m 100~200 m 200~500 m 500~1000 m > 1000 m 0.50 1.3.3.3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识别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1],本研究以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为基础,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且将关键生态元素以及生态廊道的交汇点作为生态节点。其中,MCR模型的空间运算主要通过GIS中的成本距离和成本路径工具实现,其计算公式如下[34]:
$$ {R_{MC}} = {f_{\min }}\sum\nolimits_{j = n}^{i = m} {{D_{ij}}} \times {R_i} $$ 式中:
$ R_{M C} $ 为最小累积阻力值;$ f $ 为$ R_{M C} $ 与生态过程的函数关系;$ D_{ij} $ 为生态源地$ j $ 到空间单元$ i $ 的距离;$ R_{{i}} $ 为单元$ i $ 的生态阻力系数。2 结果与讨论
2.1 陆海生态本底评价
2.1.1 生态敏感性分类评价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的分类评价情况如图3和表4所示。结果显示:(1)在陆地空间内,从敏感性等级来看,水土流失和社会经济均无轻度及以下的敏感区。其中,水土流失以中度敏感为主(面积374.60 km2),社会经济以高度敏感为主(面积448.94 km2);从生态敏感性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来看,水土流失中度敏感区广布于沙院、岭门、麻岗、博贺、电城、树仔6镇,社会经济高度敏感区以电城镇(77.35 km2)面积最大,其次是岭门镇(59.40 km2)和水东镇(45.12 km2)。(2)在海洋空间内,海岸侵蚀以不敏感为主,中、高度敏感区占比仅为1.60%,集中于高地街道的澳内海、电城镇的马槛村以及岭门镇的坎仔;风暴潮灾害的敏感性指数为4.0~4.5,研究区岸线向海一侧的海域部分均属于中度敏感区;赤潮以中度敏感为主(面积245.73 km2),主要分布在水东、博贺、吉达3个潟湖海湾和儒洞河口海域。(3)在陆海空间内,各敏感性类型的主体级别依次表现为:海岸带利用(中度敏感)> 一般生境(轻度敏感)> 特殊生境(不敏感);生态敏感性高值区在陆地和海洋分布不均。其中,95%以上的海岸带利用和一般生境中、高度敏感区集中于海岸线向陆一侧,前者以岭门镇(49.30 km2)分布最广,后者以电城镇(64.99 km2)面积最大,而特殊生境敏感性高值区则表现出以海洋为主的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博贺、麻岗、树仔、岭门4镇以及南海街道的茂名水东湾重要滨海湿地、电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南海南侧渔业资源产卵场、放鸡岛海洋保护区。
表 4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分类评价结果(单位:km2)Tab. 4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Maoming coastal zone分类评价结果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总计 陆地空间 水土流失 0.00 0.00 374.60 276.65 651.25 社会经济 0.00 0.00 202.31 448.94 651.25 海洋空间 海岸侵蚀 328.26 33.15 3.78 2.06 367.25 风暴潮 0.00 0.00 367.25 0.00 367.25 赤潮 0.00 60.07 245.73 61.45 367.25 陆海空间 海岸带利用 244.92 265.20 305.16 203.22 1018.50 一般生境 15.97 628.05 374.48 0.00 1018.50 特殊生境 923.68 36.28 55.76 2.78 1018.50 2.1.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的综合评价情况如图4和表5所示。结果表明,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陆海复合系统的综合敏感性指数由陆地向海洋呈现“减小−增加−减小”的空间变化规律。其中,不敏感区的面积为239.93 km2,占比为23.56%,集中在岸线向海一侧的海域区,在陆域区仅零星分布于麻岗、电城、岭门3镇;轻度敏感区的面积为211.34 km2,占比为20.75%,均衡分布在区域陆海空间,主要包括麻岗镇中部、岭门镇和电城镇的交界区域、南海街道至博贺镇的外侧海域;中度敏感区的面积为435.72 km2,占比最大,为42.78%,在陆地空间分布广泛,涉及海岸带内的8个镇及两个街道,在海洋空间主要分布于水东湾、博贺湾内部以及放鸡岛附近海域;高度敏感区的面积为131.51 km2,占比最小,仅为研究区总面积的12.91%,全部集中在岸线向陆一侧的陆域区,以海岸线沿岸以及沙院、麻岗、树仔、岭门4镇北部为主要分布区。综上所述,茂名市海岸带陆海生态本底优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综合敏感性高值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同时保证陆海生态交互作用畅通,实现陆海统筹的全海岸带生态保护。
表 5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Tab. 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Maoming coastal zone综合评价结果 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陆海复合系统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不敏感 17.41 2.67 222.52 60.59 239.93 23.56 轻度敏感 114.87 17.64 96.47 26.26 211.34 20.75 中度敏感 387.46 59.49 48.26 13.15 435.72 42.78 高度敏感 131.51 20.20 0.00 0.00 131.51 12.91 总计 651.25 100.00 367.25 100.00 1018.50 100.00 2.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2.1 生态安全格局要素识别
作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三大组成要素,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识别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生态源地包括21个斑块,总面积116.78 km2,占海岸带面积的11.46%,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中南部,由山林水库、城市绿地、滩涂湿地(包括红树林保护区)、海水养殖区以及放鸡岛附近海域组成。生态廊道共有35条,总长度203.74 km,大致呈现出“一横五纵三环”的空间分布格局,“一横”连接东西,位于澳内海−南海半岛−博贺半岛−前岚坡−大榜沿岸;“五纵”贯穿南北,在陆海空间分别沿共青河、水东河、麻岗河、大桥河、博贺港大道以及近岸岛链方向延伸,将滨海生态系统与北部山地和水源地串联起来;“三环”承上启下,主要沿水东湾、博贺湾、吉达湾一带分布。生态节点共有24个,空间分布特征为陆多海少、南多北少,重要节点主要有晏镜岭−虎头山、大洲岛、第一滩、浪漫海岸、莲头岭、沙北、儒洞河、大小放鸡岛和大竹洲岛。
2.2.2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本研究基于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本底特征,统筹陆海两大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安全格局要素识别结果,采用“源地−廊道−节点”模型,以水系、道路和近岸岛链为生态骨架,将集中成片的生态源地斑块和零散分布的高价值生态元素有机串联,从而构建“一带、三湾、五廊、多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图6)。
其中,“一带”指沿海生态防护林带,位于茂名市大陆海岸线,属于区域性生态廊道范畴,是海岸带品质提升的主要载体,在建设中应以营造连续防风林带为重点,结合沿岸人工海堤的生态化改造,构筑海岸“绿色长城”。“三湾”指水东湾、博贺湾和吉达湾三个潟湖海湾,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核心部分,应以蓝色海湾工程为依托,采用岸线整治修复、水质净化、红树林引种等多种手段,形成良性海湾生态系统;同时,利用滨海生态道路系统,将沿岸的绿化景观、滨水建筑和开敞空间串联起来,打造环湾生态廊道。“五廊”指连通滨海地区和北部山地、水库等优质生态资源的山海通廊生态廊道,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注重强化水源涵养、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达到“强内联外、蓝绿呼应”的效果。“多点”指茂名市海岸带范围内的重要生态节点,这些节点的生态价值显著,应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允许合理利用资源组合,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开发。
3 结 论
(1)研究区陆地空间内的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分别以中度、高度敏感为主;海洋空间内的海岸侵蚀以不敏感为主,风暴潮、赤潮均以中度敏感为主;陆海空间内的特殊生境、一般生境和海岸带利用分别以不敏感、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
(2)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陆海复合系统的综合敏感性指数由陆地向海洋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空间变化规律,区域陆海生态本底优良,有利于实现陆海统筹的全海岸带生态保护。
(3)本研究提取出生态源地21块,面积116.78 km2,主要分布于山林水库、城市绿地、海岸线沿岸及放鸡岛附近海域;识别出生态廊道35条、生态节点24个,分别呈“一横五纵三环”“陆多海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
(4)本研究统筹陆海两大生态系统,构建出“一带、三湾、五廊、多点”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指引,以期为茂名市海岸带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
表 1 主要数据及来源
Tab. 1 Main data and sources
类型 数据 来源 详细信息 基础地理数据 行政区边界 由茂名市自然资源局提供 茂名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库 茂名大陆岸线 2021年茂名市海岸线修测成果 路网及水系分布 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12] 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 土壤和植被数据 土壤质地 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13] 中国土壤数据集 植被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100万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植被覆盖度 中国年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 地形地貌数据 高程及地形起伏度 地理空间数据云[15] 由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获得 地貌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100万地貌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海岸带利用及
生境保护数据用地类型 地理空间数据云[15] 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提取获得 自然保护地 由茂名市林业局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2020年茂名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以及
2021年茂名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成果用海现状 茂名市人民政府[16] 茂名市海洋功能区划以及用海项目分布数据 气象及灾害数据 年降雨量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插值数据集 海洋灾害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17]和生态环境厅[18-19] 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近岸
海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社会经济数据 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数据库(WorldPop)[20] 世界人口密度地图 GDP密度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14] 中国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 表 2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 2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Maoming coastal zone
评价范围 生态敏感性类型 评价指标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参考文献 陆地空间 水土流失 降水量 < 1200 mm 1200~1350 mm 1350~1500 mm > 1500 mm [23-24] 土壤质地 黏土 黏壤土 壤土 砂土 地形起伏度 < 20 m 20~50 m 50~100 m > 100 m 植被覆盖度 > 0.8 0.6~0.8 0.4~0.6 < 0.4 社会经济 人口密度 < 2人/ ha 2~5人/ ha 5~10人/ ha > 10人/ ha GDP密度 < 10 万元/ ha 10~20 万元/ha 20~50 万元/ha > 50 万元/ ha 海洋空间 海岸侵蚀 侵蚀速率 < 1 m/a 1~2 m/a 2~3 m/a > 3 m/a [25-27] 海岸类型 泥质海岸 人工海岸 基岩、生物海岸 砂质海岸 整修复情况 已完成 实施中 计划中 无计划 风暴潮 年均次数 < 0.5次 0.5~1次 1~2次 > 2次 风暴潮增水极值 < 1 m 1~2 m 2~4 m > 4 m 赤潮 年均次数 < 0.1次 0.1~1次 1~2次 > 2次 海洋初级生产力 < 50 mg C/m2·d 50~300 mg C/m2·d 300~500 mg C/m2·d > 500 mg C/m2·d 陆海空间 海岸带利用 用地类型 建设用地 耕地、其他用地 林地、草地 水体 [28-29] 用海现状 其他海域 工矿通信、交通运输用海 渔业、游憩用海 特殊用海 交通路网 < 100 m 100~200 m 200~500 m > 500 m 一般生境 高程 < 0 m 0~100 m 100~200 m > 200 m 地貌类型 丘陵 台地 平原 海岸海洋 植物类型 阔叶林、针叶林 灌丛、草丛 栽培植被 荒漠、无植被 特殊生境 保护地类型 其他类型 重要生态系统 自然公园 自然保护区 保护地等级 无级别 市县级 省级 国家级 分级赋值
分级标准1 3 5 7 1.0~2.0 2.0~3.5 3.5~5.0 5.0~7.0 表 3 阻力因子及阻力值
Tab. 3 Resistance factor and resistance value
空间范围 阻力因子 阻力值 权重 1 2 3 4 5 陆地空间 土地利用类型 水体 林地、草地 耕地 其他用地 建设用地 0.50 与道路的距离 < 100 m 100~200 m 200~500 m 500~1000 m > 1000 m 0.25 与水系的距离 < 50 m 50~100 m 100~300 m 300~500 m > 500 m 0.25 海洋空间 海洋功能区 海洋保护区 特殊利用区
农渔业区旅游休闲娱乐区 工业与城镇
用海区港口航运区 0.50 与海岛的距离 < 100 m 100~200 m 200~500 m 500~1000 m > 1000 m 0.50 表 4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分类评价结果(单位:km2)
Tab. 4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Maoming coastal zone
分类评价结果 不敏感 轻度敏感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总计 陆地空间 水土流失 0.00 0.00 374.60 276.65 651.25 社会经济 0.00 0.00 202.31 448.94 651.25 海洋空间 海岸侵蚀 328.26 33.15 3.78 2.06 367.25 风暴潮 0.00 0.00 367.25 0.00 367.25 赤潮 0.00 60.07 245.73 61.45 367.25 陆海空间 海岸带利用 244.92 265.20 305.16 203.22 1018.50 一般生境 15.97 628.05 374.48 0.00 1018.50 特殊生境 923.68 36.28 55.76 2.78 1018.50 表 5 茂名市海岸带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
Tab. 5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Maoming coastal zone
综合评价结果 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陆海复合系统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面积/km2 比例/(%) 不敏感 17.41 2.67 222.52 60.59 239.93 23.56 轻度敏感 114.87 17.64 96.47 26.26 211.34 20.75 中度敏感 387.46 59.49 48.26 13.15 435.72 42.78 高度敏感 131.51 20.20 0.00 0.00 131.51 12.91 总计 651.25 100.00 367.25 100.00 1018.50 100.00 -
[1] 刘 明. 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D].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14. [2] 王 浩, 马 星, 杜 勇.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的广东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生态学报, 2021, 41(5): 1705-1715. [3] LI S C, ZHAO Y L, XIAO W, et al. Optimiz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a case study in Shuozhou city,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30: 108026. doi: 10.1016/j.ecolind.2021.108026
[4] FU Y J, SHI X Y, HE J,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ount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2: 106030. doi: 10.1016/j.ecolind.2019.106030
[5] 王振波, 梁龙武, 方创琳, 等. 京津冀特大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18, 38(12): 4132-4144. [6] KANG J M, ZHANG X, ZHU X W, et 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new idea for balanc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China[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1, 26: e01472. doi: 10.1016/j.gecco.2021.e01472
[7] LI Z T, LI M, XIA B C.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LUCC simula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4: 106319. doi: 10.1016/j.ecolind.2020.106319
[8] 王秀明, 赵 鹏, 龙颖贤,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粤港澳地区陆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J/OL]. 生态学报, 2022, 42(2). (2021-09-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031.Q.20210909.1620.044.html. [9] 周 锐, 王新军, 苏海龙,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以平顶山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4): 57-63.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14.04.010 [10] 何 舸. 山水园林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21, 41(18): 7406-7416. [11] 姜正龙, 王 兵, 姜玲秀, 等. 中国海岸带自然资源区划研究[J]. 资源科学, 2020, 42(10): 1900-1910. [12]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DB/OL]. (2021-07-20). https://www.webmap.cn/commres.do?method=dataDownload. [13] FAO/IIASA/ISRIC/ISSCAS/JRC. 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 1.2) [DB/OL]. (2021-08-05). https://www.fao.org/soils-portal/soil-survey/soil-maps-and-databases.
[1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DB/OL]. (2021-07-28). http://www.resdc.cn. [15]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地理空间数据云[DB/OL]. (2021-07-26). https://www.gscloud.cn. [16] 茂名市人民政府. 茂名市海洋功能区划 (2015–2020年) [R]. 茂名: 茂名市人民政府, 2018: 1–24. [17]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EB/OL]. (2021-08-12). http://nr.gd.gov.cn/zwgknew/sjfb. [18]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广东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21-08-13). http://gdee.gd.gov.cn/hjzkgb. [19]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广东省2020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信息[EB/OL]. (2021-08-13). http://gdee.gd.gov.cn/attachment/0/410/410949/3264371.xls. [20] WORLDPOP. High resol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maps[DB/OL]. (2021-08-01). https://www.worldpop.org.
[21] 吝 涛, 薛雄志, 卢昌义. 海岸带生态安全响应力评估方法初探[J].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26(4): 325-328. doi: 10.3969/j.issn.1007-6336.2007.04.007 [22]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 鸿.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00, 20(1): 9-12.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0.01.002 [23] 赵文武, 傅伯杰, 郭旭东. 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技术与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47-52. doi: 10.11820/dlkxjz.2008.02.007 [24] 江伟康, 吴隽宇. 基于地区GDP和人口空间分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研究[J]. 生态学报, 2021, 41(5): 1747-1757. [25] 丰爱平, 夏东兴. 海岸侵蚀灾情分级[J]. 海岸工程, 2003, 22(2): 60-66. doi: 10.3969/j.issn.1002-3682.2003.02.009 [26] 董剑希, 李 涛, 侯京明, 等. 广东省风暴潮时空分布特征及重点城市风暴潮风险研究[J]. 海洋学报, 2014, 36(3): 83-93. [27] 谢宏英, 王金辉, 马祖友, 等. 赤潮灾害的研究进展[J].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38(3): 482-488. doi: 10.12111/j.mes20190323 [28] 邸向红, 侯西勇, 吴 莉.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系统研究[J]. 资源科学, 2014, 36(3): 463-472. [29] 曾江宁, 陈全震, 黄 伟, 等. 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J]. 生态学报, 2016, 36(1): 1-10. [30] 邱彭华, 杜 娜, 刘兵兵, 等. 多元视野下的海南省临高县海岸带综合评估与深度空间管控探讨[J]. 热带地理, 2020, 40(6): 1094-1108. [31] 彭 建, 赵会娟, 刘焱序, 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7, 36(3): 407-419. [32] 杨 凯, 曹银贵, 冯 喆, 等.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5): 555-565. [33] 殷炳超, 何书言, 李 艺, 等. 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及应用研究[J]. 生态学报, 2018, 38(12): 4373-4382. [34] DONG J H, DAI W T, SHAO G Q, et al. Ecolog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based on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for the City of Nanjing, China[J].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2015, 4(4): 2045-2060. doi: 10.3390/ijgi4042045
-
期刊类型引用(4)
1. 马程伟,文超祥,李燕. 海湾生态韧性的陆海统筹测度与治理研究——基于厦门湾系统性视角. 生态学报. 2024(12): 5102-5115 . 百度学术
2. 钱玥,乔观民,周艺,马静武. 基于“三生”空间的浙江省海岸带陆海生态测度与统筹.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4(05): 611-622+635 . 百度学术
3. 李伟强. 基于MCR模型的汕头市自然保护地空间体系规划分析. 现代园艺. 2024(20): 43-46 . 百度学术
4. 李云,刘泓昆,卢梦含,方子佳,周劲,刘瑞雪. 深圳市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与空间规划响应策略. 城市学报. 2024(03): 13-2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