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ISSN 1007-6336
  • CN 21-1168/X

人类活动对40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

陈柯欣, 丛丕福, 雷威

陈柯欣, 丛丕福, 雷威. 人类活动对40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38(5): 736-744, 750. DOI: 10.12111/j.mes20190514
引用本文: 陈柯欣, 丛丕福, 雷威. 人类活动对40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 2019, 38(5): 736-744, 750. DOI: 10.12111/j.mes20190514
CHEN Ke-xin, CONG Pi-fu, LEI Wei.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 typ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J].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38(5): 736-744, 750. DOI: 10.12111/j.mes20190514
Citation: CHEN Ke-xin, CONG Pi-fu, LEI Wei.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 typ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J]. 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38(5): 736-744, 750. DOI: 10.12111/j.mes20190514

人类活动对40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2017YFC0505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80618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柯欣(1994-), 女, 辽宁营口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湿地遥感和应用, E-mail:457261689@qq.com

    通讯作者:

    丛丕福(1972-), 男, 辽宁大连人, 研究员, 主要研究资源环境遥感研究, E-mail:congpifu@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962;X87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 typ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 摘要:

    为了解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以及判别主导的人为因素,本文采用Landsat系列1976、1986、1996、2006、2016年卫星数据,利用景观转移矩阵、人类活动强度模型等方法对40 a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进行定量监测并对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影响大小进行分区评估,研究结果如下:(1)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的三种主要转换:自然湿地向人工和非湿地转移量最多、非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其次、人工湿地向非湿地转移最小。(2)40 a人类活动影响比率由前10 a的16.77%到后10 a达到了52.93%。1976~2006年农田开垦是影响景观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2006~2016年间由各种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自然湿地面积变化转移分布较为均衡,向库塘转移比例较大占34%。1976~2016年整体上以农田开垦为主。(3)人类活动强度模型适用于黄河三角洲湿地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估计算,从结果可以看出1976~2016年,重度干扰主要集中于沿海区域,未干扰和干扰减弱区主要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与实际野外调查结果较为贴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管理、修复提供有利参考。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 typ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and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human factors, this paper uses Landsat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satellite data and uses landscape transfer matrix, and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monitor the wetland landscape typ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uring the 40 years and asses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by partitioning in the study are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ree kinds of conversions that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human disturbance:natural wetlands to human-made wetlands and non-wetlands are the most, and non-wetlands to human-made wetlands are medium, and human-made wetlands to non-wetlands are the least. (2) The proportion of landscape types that have been affected by human disturbances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impact rate of human activities has increased from 16.77% in the first 10 years to 52.93% in the last 10 years.Farmland farming was the main human activity factor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types from 1976 to 2006.Between 2006 and 2016, the distribution of changes in natural wetlands area affected by various human activities is relatively balanc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ransfer to reservoirs ponds is 34%.Farmland reclamation was the main influence in 1976-2016. (3) The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model is applicable to the calculation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Between 1976 and 2016, severe disturbanc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oastal areas, undisturbed and interference weakening area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nature reserves.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field survey result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protect, manage and rehabilitate wetl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 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占6%,然而却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生态功能[1]。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全世界至少有50%的湿地已经丧失[2]。在中国,近40 a来, 大规模围填海使滨海滩涂湿地消失,消失面积约占全国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3]。自然和人为干扰都是使湿地景观类型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自然驱动因子大部分作用是长期的,而人为因素大部分以短时、直接驱动为主。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2-5],人类频繁、过度的湿地开发导致了湿地退化进程加快,必将引起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就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难题。人类需要加强对湿地有效管理和保护,以此来发挥湿地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随着遥感技术快速发展,由人实地调查监测转向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实时动态、量化监测成为可能,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量化研究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和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以人类为主导的活动剧烈,对湿地景观类型造成了严重破坏[5-7],黄河三角洲以其原始性、脆弱性和作为东北亚-环西太平洋、东亚-澳大利西亚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类型影响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1)仅利用景观转移矩阵从面积转移变化和景观面积来看人类活动的影响。2010年,宫鹏等人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中国1990—2000年湿地景观面积转移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8]。2017年,田艳林等人利用Landsat影像定量化了不同人类活动对双台子河湿地的威胁[9];2018年,毛德华等研究发现,在1990—2010年中国60%的自然湿地减少是由于人类的农田耕作,并按地理位置和气候带分区研究了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大小[10]。2019年,Corbau.C等人定量化了过去120 a间意大利波河三角洲湿地高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1]。(2)仅从某一模型指数计算人类活动的影响。文英是最早提出对人类活动指数量化研究[12],2015年,徐勇提出了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建筑用地当量等概念构建了人类活动强度算法模型和当量系数折算方法对大尺度中国1984—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该算法模型准确可靠[13]。2016年,刘惠明等人利用徐勇提出的算法模型对小尺度桂西黔南生物保护优先区进行人类干扰评价,并验证了该算法对该区域的适用性[14]。由此可以看出该算法不仅适宜全国尺度的研究,对于小区域同样也具有其适用价值。2017年,韩美等人选取了耕地、工矿用地、居民地、交通用地等指标,利用加权指数综合法算出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15]。2018年,刘世梁等人,从压力和状态两方面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的强度,并在文中较全面的介绍了目前定量化评价人类活动强度中较为应用广泛的模型指数方法[1]

    单独应用这两种方法都有不足之处,对于湿地变化监测而言,湿地景观类型面积的转移变化可以看出影响的范围,但是对于同一景观类型中不同区域影响程度的大小无法定量研究,而这一不足可以通过模型定量化描述得出。对于模型的定量化描述,不能看出类与类之间转移变化的范围,而景观面积转移变化可以描述。

    因此,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野外现场调查,并综合两种方法来全面定量化描述人类活动影响,以期找出对人类活动对40 a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范围为现代黄河三角洲,其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垦利县境内,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主要以垦利县的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口,东以-6 m等深线为边界线形成一个闭合图形,如图 1所示。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主要由黄河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淤积而成,尾部不断摆动变化。黄河三角洲地质构造位属济阳拗陷东部,气候条件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季节较为分明,年径流量变化较大,分配不均,输沙量和含沙量大,土壤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以盐土、潮土为主[16]。1992年10月份成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境内的物种资源丰富,各种植物达685种,各种野生动物高达1626种,同年12月成立一千二、黄河口、大汶流管理站[16]。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被湿地公约秘书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图  1  研究区边界
    Fig.  1  Study area boundary

    本文数据主要包括从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官方网站(http://glovis.usgs.gov/)下载遥感影像数据、保护区矢量边界数据、2017年10月17—21日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国家海洋统计年鉴、东营市水利志、东营市国土资源志等。遥感影像选择无云和无噪声的5月—10月影像,该时期植被长势较好,易于地物识别。本文选择1976年6月2日78 m、1986年5月20日30 m、1996年9月20日30 m、2006年10月2日30 m、2016年8月26日30 m的5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并将1976年78 m分辨率影像重采样为30 m,保证研究范围的一致性,下载的影像已经经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依据国内外学者对湿地的分类体系结合黄河三角洲湿地特点,利用易康软件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将研究区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天然水域、滩涂、潮间带盐沼植被;人工湿地:库塘、养殖塘、盐田、水田;非湿地:林地、旱田、建筑用地、工矿用地、园地、未利用地。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高分辨率数据和Google Earth历史影像选择精度验证点,5期影像精度均达到80%以上。

    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类型变化有两大类:一种是朝着湿地退化方向,以自然湿地向人工和非湿地转移、人工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为主,一种是朝着湿地化方向,以非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移为主。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自然湿地向人工和非湿地的转移,对于人工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和非湿地向人工湿地的转移关注较少。景观转移矩阵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出景观类型的转移变化,具体如表 1所示。本文将5期分类结果划分为5个时间段:1976—1986,1986—1996,1996—2006,2006—2016,1976—2016。用Arcgis10.3软件中的分析工具相交功能完成湿地在5个阶段内的时空动态分析。同时依据5个阶段中面积转移结果计算人类活动影响比率来分析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具体如公式1所示。

    表  1  景观转移矩阵
    Tab.  1  Landscape transfer matrix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式中:R为某一时间段内人类活动影响比率;A1为该时间段内人类活动导致的转移变化面积(转移矩阵中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人工湿地向非湿地、非湿地向人工湿地的面积转移);A2为该时间段内所有发生转换变化的面积。

    本文使用徐勇等人提出的人类活动强度模型[13],这一模型主要用于反映人类对自然景观类型的利用、改造和开发的程度。由于分类的尺度为30 m,本文结合实际和参考相关文献采用900 m×900 m网格为分区单元,利用该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对1976、1986、1996、2006和2016年研究区范围内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区评价分析,来了解40 a内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公式2如所示[13]

    (2)

    式中:HAILS为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SCLE为建设用地当量面积;S为区域湿地总面积;SLi为第i种湿地景观类型的面积;CIi为第i种湿地景观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折算系数(按照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做指标转换成建设当量系数),不同类型的系数如表 2所示;n为区域内湿地景观类型数。

    表  2  不同湿地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折算系数[13]
    Tab.  2  Conversion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equivalent of different wetland landscape type[1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5 a的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统计如表 3所示。从黄河三角洲湿地的面积结果来看,自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潮间带盐沼面积较少量最多,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水田面积增加量最多,非湿地普遍呈增加趋势。从人工湿地和非湿地的增加趋势可以看出40 a间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强。

    表  3  1976—2016年面积变化统计(单位:km2)
    Tab.  3  Area change statistics from 1976 to 2016(Unit:km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依据5个时间段内的景观面积转移矩阵结果统计出5个时间段内三种转换方式的面积转移和计算出人类活动影响比率,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5个时间段内三种转换方式的面积转移和人类活动影响比率
    Tab.  4  Area transfer of three conversion modes and human activity impact ratio in 5 time periods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中可以看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移面积占总人类活动转移面积比例最大,人工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面积最少,非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人类活动影响比率来看,人类活动对景观变化的影响持续增长,1976~1986年间人类活动影响的最小,2006—2016年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从三种转换方式所占的比例中选择影响最大的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移来判断5个时间段内人类活动的主导因素,依据5个时间段内的景观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得到结果如表 5所示。

    表  5  5个阶段自然湿地向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换
    Tab.  5  Conversion of natural wetlands to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made wetlands and non-wetlands in five stages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的比例结果发现,在1976—2006年主要以农田开垦为主要人类活动影响因素,2006—2016年以库塘开发为主要影响因素。从1976—2016年整体来看还是以农田开垦为主要人类活动,库塘、水田、养殖塘开发的影响次之。

    (1) 40 a间人类活动影响的空间分析

    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计算出每个网格单元中人类活动强度,值的范围0~1,将结果(依据2016年人类活动强度结果)利用自然分段点法由弱到强分成5级,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区,小区,中区,大区,较大区。同时将该分割体系应用到1976、1986、1996、2006年的人类活动强度结果,结果如图 2a~2e所示。2017年的野外调查发现保护区内有人工修建库塘为来鸟类提供栖息地和作为淡水恢复区、沿浅海区域油田建设较多、盐田和养殖塘也沿浅海区域呈大面积分布。由图可见,1976—2016年人类活动强度持续不断的增强,1986—2016年油田区一直是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区域,2016年沿海区域的盐田和养殖塘开发是人类干扰较大的区域,将该结果与2017年实际野外调查相符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不仅适用于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分析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

    图  2  5 a人类活动影响和1976—2016年人类活动变化
    Fig.  2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five years and changes in human activities from 1976 to 2016

    (2) 1976—2016年人类活动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为了解1976—2016年研究区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变化情况,将1976年与2016年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布值做差,值为-1~0.2之间,将差值后的结果由小到大按自然分段点法分为5级: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较大区、大区、中度区、小区、无变化或减弱区。正数代表人类活动强度减少,0表示人类活动没有发生变化,负数表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结果如图 2f所示,从值的范围来看,40 a来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的幅度较大,而减弱的幅度较小。从图中看出研究区范围内人类活动干扰变化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表明了40 a内油田开发、水产养殖和盐业等人类活动干扰较严重;人类活动中度增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下部位置,以旱田和水田的开垦有一定的联系。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集中于0以上的范围内,表明保护区内的建立对湿地的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人类活动不仅仅对湿地存在反面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正面影响,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综合论述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

    (1) 人类活动对景观类型的负面影响

    ① 农田开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多,人们对粮食生产需求增加,早期国家一系列的政策也在加大各省粮食产量[10],加之人类对湿地保护意识薄弱,对黄河三角洲这一块新生河口湿地进行大量开垦破坏。从表 4可以看出,农田开垦在40 a间的景观演替变化一直占据着的主导因素,早期1976—1986年占据比较最大66.5%,随着人类的保护意识不断的加强,农田开垦的比例不断缩小,2006—2016年景观类型变化中占整个人类活动的比例为15.57%,40 a间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中度区。1976—2016年农田开垦增加范围如图 3所示。

    图  3  旱田增加面积
    Fig.  3  Increased area of dry farmland

    ② 盐田和养殖塘开发

    东营市境内人工滩涂养殖始于1978年,同时盐业的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至1983年全市共有34家原盐生产场[17]。早期人类对湿地的认识仅存在于湿地开发能给人类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大量的滩涂开发利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表 4中可以看出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湿地类型转变中,盐田和养殖塘的开发从早期2%以下的比例,到后期整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40 a集中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区域。1976—2016年盐田和养殖塘的增加范围如图 4所示。

    图  4  盐田和养殖塘增加面积
    Fig.  4  Increased area of salt pans and aquaculture ponds

    ③ 油田等工矿用地开发

    伴随着油田的开发,建筑用地增多,自然湿地、林地减少,景观趋于破碎化[18]。湿地与工矿用地之间面积的转换变化反映了由于油田及其附属建筑等工矿用地开发导致的自然湿地景观类型转变,1976—2006年间变化较为稳定,2006—2016年由油田开发导致的自然湿地面积变化相对较少,40 a集中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区域。从1976—2016年油田等工矿用地开发面积增加如图 5所示。

    图  5  油田等工矿用地增加部分
    Fig.  5  Increased area of industrial land

    ④ 人工建筑用地

    建筑用地(居民地、城市基础设置、堤坝、港口用地等)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张,从表 4看出1976—2016年间占据自然湿地的一小部分比例,整体上呈逐年扩张的趋势,2006—2016年占据最大,表明从2006年建筑用地开始增多,40 a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大区、中度区和小区。从1976—2016年人工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如图 6所示。

    图  6  建筑用地增加面积
    Fig.  6  Increased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⑤ 库塘建设用地

    东营市自20世纪50年代便开创了引黄事业,推动了库塘的建立。最初的引黄工程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水,同时也为胜利油田工业和生活用水供水。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和东营市的建立,工业发展、人口、农田灌溉等需水量迅速增长,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淡水需求,水库建设步伐加快,1978—1995年,建成水库18座,1992年之后库塘的面积近乎呈指数增长(R2=0.887)[19],到2002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水库658座[17],1976—2016年库塘面积增加如图 7所示。

    图  7  库塘增加面积
    Fig.  7  Increased area of reservoir and ponds

    (2) 人类活动对景观类型的正面影响

    ① 调水调沙和生态补水

    新湿地形成最重要的就是水源,引黄灌溉成为为湿地恢复供水的一个重要途径。受研究区内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黄河出现断流,依据利津站1972—2007年水文统计资料,22 a处理90次1092 d断流,平均每年50 d,1997年断流最为严重226 d,但是由此导致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海岸线侵蚀,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国家有关部门对此采取积极措施,从2002年开始黄河调水调沙,并在2008年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使得保护区内湿地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

    ② 人为改道

    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来水量年分布不均,泥沙淤泥容易造成河道不断抬高,容易出现决口现象。据已有研究资料表明1976—2016年间发生了两次大型人工改道1976和1996年,黄河的改道改变了黄河三角洲附近水、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类型改变有直接驱动作用,1996年8月完成调水调沙,以1996年的Landsat 5卫星7月和9月的影像为例可以看出,1996年改道破坏了部分互花米草的生长,促进了新滩涂的的生成,如图 8所示。1996年改道使一部分泥沙淤积在孤东油田附近,为油田设置的建立和开采提供有力保障[21]

    图  8  1996年7月份和9月份遥感影像
    Fig.  8  Remote sensing images for July and September 1996

    ③ 相关研究和政策的出台

    2018年国家海洋局出台全面禁止渤海海域的围填海政策,对于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围海一律拆除。

    本文找出了40 a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农田开垦。人们已逐渐认识了农田开垦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湿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来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22]

    影像的尺度对人类活动的定量化研究有所干扰,1976年的景观分类数据地物类型较少,尽管通过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和前人研究结果进行了多方面精度的提升,但将MSS 78 m分辨率的数据被拉伸成30 m仍会对分类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不足30 m像元的人为干扰无法提取,因此人类活动影响可能更大,下一步将使用更高分辨率数据进行更加精细的提取。

    本文仅对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于其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促进湿地变化的部分没有定量研究,由于该部分影响是综合了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促进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于其中单一因素对湿地的影响不宜获取。

    (3) 本文主要论述的人为影响因素是以人为直接改变湿地景观类型为主,并了解了单一因素的影响大小,同时也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综合论述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但对于人类活动间接影响(环境污染、气候条件等)导致的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这部分因素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量化研究有待于下一步进行。

    (1)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景观有三种主要转化方式: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的转化;人工湿地向非湿地的转化;非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1976—2016年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的转移量最多,为主要变化类型,非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量次之,人工湿地向非湿地转移量最少。

    (2) 从人类活动影响比率来看,人类活动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变化中占据了主导位置,40 a间,人类活动影响比率从1976—1986年的16.77%到2006—2016年的52.93%,反映了人类干扰不断增强。从受人类影响干扰最大的自然湿地向人工和非湿地的转移变化中发现,1976—2006年间以农田开垦为影响景观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3个时间段(1976—1986,1986—1996,1996—2006)均占到44%以上;2006—2016年间由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类型变化分布较为均衡,其中以自然湿地向库塘转移影响较大占34%,农田开垦、养殖塘和盐田开发影响次之占15%左右;从整体上来看,40 a间,农田开垦占据了主导因素。

    (3) 人类活动强度模型适用于判断湿地中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研究。利用该指数计算研究区内1976、1986、1996、2006、2016年人类活动强度和变化,研究发现区域内人类活动干扰较为严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中度干扰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下部位置,以旱田和水田的开垦为主,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集中于人类活动强度0以上值域范围内,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的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人类活动强度没变或得到减弱。

  • 图  1   研究区边界

    Fig.  1.   Study area boundary

    图  2   5 a人类活动影响和1976—2016年人类活动变化

    Fig.  2.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in five years and changes in human activities from 1976 to 2016

    图  3   旱田增加面积

    Fig.  3.   Increased area of dry farmland

    图  4   盐田和养殖塘增加面积

    Fig.  4.   Increased area of salt pans and aquaculture ponds

    图  5   油田等工矿用地增加部分

    Fig.  5.   Increased area of industrial land

    图  6   建筑用地增加面积

    Fig.  6.   Increased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图  7   库塘增加面积

    Fig.  7.   Increased area of reservoir and ponds

    图  8   1996年7月份和9月份遥感影像

    Fig.  8.   Remote sensing images for July and September 1996

    表  1   景观转移矩阵

    Tab.  1   Landscape transfer matrix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湿地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折算系数[13]

    Tab.  2   Conversion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equivalent of different wetland landscape type[1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976—2016年面积变化统计(单位:km2)

    Tab.  3   Area change statistics from 1976 to 2016(Unit:km2)

    下载: 导出CSV

    表  4   5个时间段内三种转换方式的面积转移和人类活动影响比率

    Tab.  4   Area transfer of three conversion modes and human activity impact ratio in 5 time periods

    下载: 导出CSV

    表  5   5个阶段自然湿地向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和非湿地转换

    Tab.  5   Conversion of natural wetlands to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made wetlands and non-wetlands in five stages

    下载: 导出CSV
  • [1] 刘世梁, 刘芦萌, 武雪, 等.区域生态效应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评价[J].生态学报, 2018, 38(19):6797-680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txb201819002
    [2]

    DAVIDSON N C.How much wetland has the world lost? Long-term and recent trends in global wetland area[J].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2014, 65(10):934-941. doi: 10.1071/MF14173

    [3] 张明慧, 陈昌平, 索安宁, 等.围填海的海洋环境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08):1509-151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ryhj201208025
    [4]

    REBELO L M, FINLAYSON C M, NAGABHATLA N.Remote sensing and GIS for wetland inventory, mapping and change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7):2144-2153. doi: 10.1016/j.jenvman.2007.06.027

    [5]

    LIU G L, ZHANG L C, ZHANG Q, et al.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J].Wetlands, 2014, 34(4):787-801. doi: 10.1007/s13157-014-0542-1

    [6] 陈琳, 任春颖, 王宗明, 等.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人类干扰活动用地动态遥感监测及分析[J].湿地科学, 2017, 15(4):613-62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hidkx201704021
    [7]

    ZHU C M, ZHANG X, HUANG Q H.Four decades of estuarine wetland chang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ased on Landsat observations between 1973 and 2013[J].Water, 2018, 10(7):933. doi: 10.3390/w10070933

    [8]

    PENG G, NIU Z G, CHENG X, et al.China's wetland change (1990-2000) determined by remote sensing[J].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0, 53(7):1036-1042. doi: 10.1007/s11430-010-4002-3

    [9]

    TIAN Y L, LUO L, MAO D H, et al.Using Landsat images to quantify different human threats to theShuangtai Estuary Ramsar site, China[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7, 135:56-6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4569116303027

    [10]

    MAO D H, LUO L, WANG Z M, et al.Conversions between natural wetlands and farmland in China:a multiscale geospatial analysi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4:550-560.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4.009

    [11]

    CORBAU C, ZAMBELLO E, RODELLA I, et al.Quantifying the impacts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volution of Po delta territory during the last 120 year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32:702-712. doi: 10.1016/j.jenvman.2018.11.096

    [12] 文英.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8(4):55-6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SY804.019.htm
    [13] 徐勇, 孙晓一, 汤青.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概念、方法及应用[J].地理学报, 2015, 70(7):1068-107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lxb201507004
    [14] 刘慧明, 刘晓曼, 李静, 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8):1103-1109.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qxxkx201608012
    [15] 韩美, 张翠, 路广, 等.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梯度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6):265-27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ygcxb201706034
    [16]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6.
    [17] 东营市史志办.东营市国土资源志第十三篇.第一章水利用地[EB/OL].(2016-11-15)[2018-10-25].http://www.dysq.gov.cn/index.php/index.php/articlesPDF?id=95&tb=files.
    [18] 郑明喜.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济南: 济南大学, 201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129221
    [19] 卢晓宁, 张静怡, 洪佳, 等.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S1):214-223.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ygcxb2016z1030
    [20] 张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1016080471.htm
    [21] 刘玉斌.黄河改道对三角洲湿地演变的影响研究[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1017226619.htm
    [22] 李新华, 王素娟, 李鹏飞, 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15):272-275. 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13.15.174
  • 期刊类型引用(13)

    1. 王雪原.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分析. 人民黄河. 2024(08): 117-122 . 百度学术
    2. 黄俊涵,付梦雨,邱冬冬,倪盼盼,曲荷盈,王萍. 1980—2015年黄河流域山东段湿地景观格局与干扰度动态变化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3(01): 56-63 . 百度学术
    3. 陈柯欣,丛丕福,曲丽梅,梁书秀,孙昭晨,吴霞,许加美,张固然.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及驱动力分析. 水文. 2023(03): 112-117 . 百度学术
    4. 凌越,于君宝,杨继松,于洋,王志康,栗云召,王雪宏,周迪,邹雨函,管博,马元庆,吕梦雪. 1991—2021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2023(10): 2384-2393 . 百度学术
    5. 蔡馨燕,王毅,陈英凯.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退化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 山东科学. 2023(06): 112-120 . 百度学术
    6. 崔慧珍,吕利娜,叶欣,方强.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资源型城市景观格局差异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1): 66-69 . 百度学术
    7. 甄艳,吴宗攀,尹志恒,杨晓钦,赵浠昊. 四川省若尔盖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生态科学. 2022(02): 41-49 . 百度学术
    8. 万学汇,曹峻博. 黄河中上游河道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与效果分析. 能源与环保. 2022(08): 1-6 . 百度学术
    9. 何凌炜,周小成. 基于GIS和RS的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人类活动干扰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06): 123-128 . 百度学术
    10. 朱纹君,韩美,孔祥伦,李云龙,孔凡彪,魏帆,荣佳辉. 1990-2018年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水土保持研究. 2021(05): 287-292+300 . 百度学术
    11. 赵志国,杨立,王青,魏伯阳. 基于熵理论的山东省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绩效评价. 生态学报. 2021(21): 8456-8463 . 百度学术
    12. 艾彬,徐晓苹,马世发,赵克飞. 203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湿地退化风险评估研究. 湿地科学. 2020(03): 320-327 . 百度学术
    13. 宋红丽,牟晓杰,刘兴土. 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生长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9(12): 2307-231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3)

图(8)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80
  • HTML全文浏览量:  2210
  • PDF下载量:  34
  • 被引次数: 2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1-01
  • 修回日期:  2019-01-14
  • 刊出日期:  2019-10-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