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匡少平,孙东亚.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特征与生物标记物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2):41-47.[4]李先国,张 庆,刘思敏,等. 多环芳烃的海洋环境行为及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39(3):467-475.[5]黄国培,陈颖军,林 田,等. 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和生态风险[J]. 中国环境科学,2011, 31(11):1856-1863.[6]林秀梅,刘文新,陈江麟,等.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70-75.[7]张祖麟,王新红,哈里德,等.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J]. 海洋通报,2001,20(1):35-39.[8]田 蕴,郑天凌,王新红,等.厦门马銮湾养殖海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J]. 海洋环境科学,2003,22(1):29-33.[9]田 蕴,郑天凌,王新红. 厦门西港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布及来源[J]. 海洋与湖沼,2004,35(1):15-20.[10]刘 敏,侯立军,邹惠仙,等. 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2001,21(4):343-346.[11]罗孝俊,陈社军,麦碧娴,等. 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J].环境科学,2005,26(4):129-134.[12]杨永亮,麦碧娴,潘 静,等.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J].海洋环境科学, 2003,22(4):38-43.[13]李 斌,吴 莹,张 经.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来源[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5):429-432.[14]刘现明,徐学仁,张笑天,等.大连湾沉积物中PAHs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1,21(4):507-509.[15]江锦花.台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富集规律及来源[J]. 海洋通报,2007,26(4): 85-90.[16]杨 毅,刘 敏,侯立军,等. 海岸带水环境中的多环芳烃的归宿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2003,22(1):69-74.[17]刘爱霞.莱州湾及日照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生态风险分析及来源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1-57.[18]林秀梅,陈江麟,刘文新,等. 多元统计在渤海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上的应用[J].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7):108-111.[19]陈云增, 杨 浩, 张振克, 等. 相平衡分配法在滇池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9):1545-1552.[20]罗孝俊,陈社军,麦碧娴,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迁移及生态风险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2006,1(1):17-24.[26]于国光,王铁冠,吴大鹏.薪柴燃烧源和燃煤源中多环芳烃的成分谱研究[J]. 生态环境, 2007,16(2):285-289.[27]刘宗峰. 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1-68.[29]李 军,张 干,祁士华,等. 广州市大气中颗粒态多环芳烃(PAHs)的主要污染源[J].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61-666.[30]沈 琼,王开颜,张 巍,等. 北京市通州区河流PAHs 的源解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3):904-909.
|